【口述北工商】苏志平校长采访实录

   编者按:七十年峥嵘岁月,不忘初心。七十年与国同行,砥砺奋进。七十年来,一代代北工商人秉持着“求真 立德 勤奋 创新的校训精神,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浇铸起北工商今日的辉煌。

为庆祝北京工商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学校党委宣传部联合传媒与设计学院、离退休工作部和图书馆(校史馆)开展“口述北工商”系列访谈。让我们一起聆听学校成长的见证者、学校发展的建设者们讲述七十载流金岁月,回首学校建校70年来拼搏奋斗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悟历史,共创北工商更加美好的未来。

镌刻在校门口的“求真 立德 勤奋 创新”八字校训,伴随和激励着每个北工商学子成长,而八字校训的倡导者,便是今天接受我们访谈的这位长者——北京工商大学首任校长苏志平。

八字校训

人物简介:苏志平,生于1942年,1962年在北京商学院商业经济专业学习,19796月在原北京商学院任教。历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长、副院长兼副书记、院党委书记,19996—20019月任北京工商大学第一任校长。

 

问:请您能和我们谈谈北京工商大学成立缘由和当时的情况吗?

苏志平:应该说这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必然结果。建国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人才,原有的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满足不了对人才的需要,国家仿照苏联的模式,进行行业办学,各个部委都花钱修建学校,培养行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北京商学院当时是商业部直属高校,北京轻工业学院是轻工业部直属高校,这两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分别适应本部门系统内的需要。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仅就部委所属的这种单科性高校而言,由于专业设置细、专业面窄,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的缺陷,学生的眼界也受到很大局限。为改变这种局限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这个时期各个部委所办的学校大部分都下放到地方,有一部分归到教育部。同时,对单科性高校进行归并,发展成多科性大学,并对综合性大学进行完善。

    

 原北京商学院                                原北京轻工业学院

 

原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成立

问:北京工商大学成立后,为了促进各个院系和部门的有机融合,学校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苏志平:首先是要求全校教职工,特别是校院党政领导树立“工商大学一校意识” ,只有树立这一校意识,具体整合、融合工作才能做好。在这个前提下,主要是做了三件事,一件事情就是学校管理机构的调整。原来三个学校各自都有自己的管理部门,为了统一起来,有些部门进行了合并的,有些部门进行了精简。

第二个是院系的调整。要归并相同专业并建立学院。当时我提出,按一级学科建设学院,个别发展较好、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二级学科暂时保留。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了院系的调整。

第三件事情是进行制度建设。管理、教学、后勤服务的运行方式都需要重新来考虑,这让当时的制度建设成为了一件繁重的工作。

问:请问当时提出的北京工商大学“求真 立德 勤奋 创新”八字校训,是怎样考虑的呢?

苏志平:“求真”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远大理想,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相信科学、尊重科学,这是当时我们想到的“求真”的内涵。“立德”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勤奋”无需多讲。“创新”是我们改革也是教育的灵魂。高校最终培养的人才,要有创新的头脑,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推动所学运用到社会上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问:您在北京工商大学组建20周年时候,曾经说过学校成立时就提出过要实现1+1+13的目标,实际上在校工作期间,您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统筹规划,回顾在北京工商大学任职期间,您认为大于3,实际上最终的成果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苏志平:大于三不是一下子就能体现出来的,是要在办学的过程中来发挥潜在的这种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合校前原来的三个学校都有各自的优势,那么如果把这种优势继承发扬得好,必然要比原来三个学校更有前景,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三所学校合并也为发展新的交叉学科专业创造了条件,使学校在学科建设上能够不断有所前进,这也是1+1+1>3必然的成果。

问:您在任职校长期间,推动与英、美等国家一些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关系,这其中有一些是反对对外交流的,请问您认为这种对外交流,尤其与国外一些高校的交流,对于学生还和高校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和作用呢?

苏志平:这个帮助很大。最直接的就是我们派团去做访问,访问尽管是很短暂,但对参加访问的这些师生来讲,还是有所见识,能够实地了解其他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的状况,老师们会有所触动、引起思考,对学校发展很有帮助。

另外就是学术的交流,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学科,都是可以进行交流的。互派教师可以去讲课,讲讲专业的课,比如说当时国外最受欢迎的是咱们老师去讲讲中国经济的改革,我们老师们在讲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他们学校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内容,这样就开阔了我们老师的视野。

学生的交流方面,我们派学生出去交换学习,互相承认学分、学历。学习半年,不管专业课程学的如何,英语水平肯定大大提高了。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加强国际交流对整个专业和学科建设都是很有好处的。

 

学校对外交流 图1       学校对外交流 图2

 

 学校对外交流 图3    学校对外交流 图4

    

学校对外交流 图5

问:刚才您也有提到学生时代在原北京商学院就读的一些经历,可以说,六十年代就上大学,您是属于咱们国家的老牌大学生了,也是北京工商大学的资深校友,请问您在那个时代读大学有没有对于现在青年学生不够了解的一些情景,还有在北京工商大学印象深刻的校园经历呢?

苏志平:我们那时候上大学,受到的理想教育可能比现在要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强调国家利益,强调集体利益。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心愿。印象深刻的事儿比较多,可能一时难以讲完。

 

原北京商学院 1                             原北京商学院 2

     

原北京商学院学生代表大会和毕业生返校

       

李岚清总理视察学校合影留念

问:您是从商学院的学生,然后一直成长为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实际上您这之中是有一个很大的身份的转变。随着身份转变,您对于北京工商大学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吗?

苏志平:应该说对这个学校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了。我上学的时候,对老师对学校是很有感情的。毕业以后参加商业部门的实际工作,后来北京商学院复办,我又调回来任教。重新回到母校,再一次得到老师和领导的关怀,更感应该加倍努力工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这种情感伴随在学校的工作经历和付出,对学校的感情是越来越深厚,关注度也越来高。所以尽管现在我退休多年,在网上看到学校新的发展,自己心里面还是很高兴。

 

   

  

学术研讨和德育工作会议等

原商业部领导视察学校

问:在北京工商大学70周年校庆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您对学校有些什么期望呢?

苏志平:我祝愿北京工商大学越办越好。应该说我从读书,到毕业参加工作,然后又回到母校工作,像我这种经历在这个学校人数不是太多,所以对北京工商大学有着特殊的情感。每当我看到学校的发展,内心由衷的高兴。

问:金秋9月,新生入学,请问您对新时代的北工商人有些什么一些期许和祝福?

苏志平:我觉得对我们同学来讲,不要荒废宝贵的青春时光。大学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很重要的一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一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我的经验体会,千万不要浪费时间,我在学校的时候,有些同学跟我讲,这刚考完大学轻松一把。到大学以后就是想着玩了,但一定记住老话说的,书到用时方知少。在走上社会之前,要在校时有更多的储备,书到用时,我还很多储备还在后边,这才行。所以,大学时期一定要抓紧时间,要多读书,当然也要适当参加社会实践。书读得越多,将来工作的时候会感到越不一样,厚积薄发。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今日北工商 图1       今日北工商 图2

 

采访人:口述北工商——苏志平校长小组